合肥包河區:高質量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區
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,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,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。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推進多方共治,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,實現“組織進樓、服務進家”;創新推行“大共治”平臺;建設社區“兩級中心”,構建社區“15分鐘”綜合服務圈,高質量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,提升城市品質。2019年5月,包河區獲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。
突出“紅色領航” 探索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
自2002年區劃調整以來,包河區城市化快速推進,城市人口猛增3倍多,達到140多萬,居民小區種類繁多。
包河區借鑒“支部建在連上”的歷史經驗,大力實施“紅色領航 和美小區”建設,啟動以黨建為引領的社區治理體制改革。聚焦“組織進樓、服務進家”,形成“社區建黨委、小區建支部、樓棟建小組、黨員家庭確立中心戶和示范戶”的組織體系,有效調動各方面要素、資源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,構建起人人有責、人人盡責、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多元主體共治格局,成為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在城市基層的創新實踐。
濱湖世紀社區自2013年2月成立伊始,堅持以黨建引領,大力推行社區治理體制改革。截至目前,社區先后孵化出121個社會組織、組建72支幫客志愿者團隊、培育120個文體社團,實現了黨組織“有求必應”贏得群眾“一呼百應”的治理效果,濱湖世紀社區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、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等多項榮譽。
創新“大共治” 一網共治信息化服務
2019年8月,包河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正式運行,標志著“大共治”治理模式付諸實踐。利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,包河區“大共治”平臺整合了12345市長熱線、公安非警務、12318文化市場管理熱線、12319數字城管熱線等,在全區初步形成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、街鎮(大社區)網格化服務中心、居村共治工作站組成的三級運行體系,實現一個平臺受理、流轉、處置、反饋,提高了治理效率。同時,開啟建設“大共治2.0”版本,增加為居民服務的內容,讓治理更便民惠民。
今年以來,包河區“大共治”平臺共受理矛盾糾紛類案件超過1.3萬件、辦結率99.6%,其中,80%以上通過網格自治得到有效解決,切實做到矛盾糾紛發現在網格、化解在網格、小事不出居(村),實現了城市治理的網格化、精細化和信息化。今年,包河區“大共治”模式榮獲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優秀案例之一。
強化平臺支撐 奏響社區治理“大合唱”
社區治理僅靠社區工作人員遠遠不夠,必須調動居民、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,各方力量形成“大合唱”。包河區在進行社區治理創新過程中,始終堅持這一工作理念。濱湖明珠社區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。11年來,基層宣講員集聚了一批熱心參與社區治理的黨員和居民,小陣地發揮了大作用。今年,濱湖明珠社區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、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兩項榮譽,這正是社區108名黨員干部、志愿者、社區工作者和社區居民共同奮戰的成果。
自2016年起,包河區推行城市規劃建設與社區治理服務一體化模式,建設社區“兩級中心”——“社區中心”與“睦鄰中心”66個,涵蓋文化體育、公共衛生、養老便民等八大服務功能,構建起社區“15分鐘”綜合服務圈,既解決了社區內服務居民陣地缺失的問題,又滿足了群眾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。
在制度創新上,包河區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搭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,招聘大學生作為社區工作者充實社區治理的專業化力量,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。
數據來源:中共合肥市包河區委宣傳部